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圆满完成,21.5亿元资产纳入长效管护体系
近日,我国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扶贫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。据悉,此次确权登记工作已全面完成,共计21.5亿元资产纳入长效管护体系,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旨在明确扶贫资产的所有权、使用权、收益权和处置权,确保扶贫资产的安全、高效利用。此次确权登记工作涉及全国各级扶贫项目,包括产业扶贫、教育扶贫、健康扶贫、生态扶贫等多个领域。
为确保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顺利推进,各级 *** 高度重视,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。在确权登记过程中,各级扶贫部门严格遵循“依法依规、公开透明、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确保了确权登记工作的公正、公平、公开。
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截至目前,全国范围内共计确权登记扶贫资产21.5亿元,其中产业扶贫资产10亿元,教育扶贫资产5亿元,健康扶贫资产3亿元,生态扶贫资产3.5亿元。这些资产涵盖了扶贫项目的方方面面,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在扶贫资产确权登记的基础上,我国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扶贫资产长效管护机制。具体措施包括:
1. 明确管护责任。各级 *** 要明确扶贫资产管护责任主体,确保扶贫资产得到有效保护。
2. 建立健全管护制度。制定扶贫资产管护制度,明确管护流程、责任分工、考核评价等内容。
3. 加强监督考核。对扶贫资产管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,确保扶贫资产安全、高效利用。
4. 提高管护能力。加大对扶贫资产管护人员的培训力度,提高其业务水平。
5. 优化资源配置。根据扶贫项目实际需求,合理配置扶贫资产,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更大效益。
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的圆满完成,为我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。在今后的发展中,我国将继续加大扶贫力度,确保扶贫资产安全、高效利用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。
总之,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的完成,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迈上了新的征程。在新的历史阶段,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推动扶贫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